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工作 > 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 正文
心理小百科:习得性无助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1   作者:刘闻涛   来源: 新奥葡萄京在线   浏览次数:

一、现象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现象,是指在多次经历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主要表现在遭受重复失败或惩罚后听任摆布。

在刚进入大学时,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性格各异的室友,全新的环境都让新生们或多或少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一些基础薄弱、自制力不足的员工难以平衡学习、生活、社交之间的关系以至于面对在大学的教学课程,难以适应课程的节奏,久而久之,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现象。很容易在大一挂科之后,陷入恶性循环,在之后的三年学习里也苦苦挣扎。所以我们应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尽量避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二、原因分析

1.缺乏成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员工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导致学习体验较差,学科的核心能力不足。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曾遭受不少挫折,如课堂上不被老师关注、考试分数不及预期、无法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等。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老师、同班同学也对其做出消极评价,员工会选择维护自尊心而采取回避失败的态度,不再关注如何学习,而是想办法维护“面子”。挫折让他们觉得自己学不好,不愿意为了学习而努力。

2.不当归因倾向

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员工大多存在消极的归因倾向,经历多次学习挫折后,他们对失败做出了不合理的归因,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学习素材难、学习能力弱等内在的、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是不够努力、学习环境有待改善等外在的、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即使偶尔取得成功,也会被归因为任务简单、运气不错等不稳定外部因素。员工通过这样的归因,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存在不足,自己的成绩源于运气,容易在任务失败时产生沮丧、内疚和自卑的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意做尝试性努力。

三、自我干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

认识到每个学习阶段都是新的开始,不愉快的学习经历不再是学不好课程的“绊脚石”,更不会是日后前进的障碍,在客观找到问题之后,应该对症下药地去解决问题,而非听任自己进入“我不行了,要放弃了”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2.从擅长的事情做起

一步步完成小目标,这样个人会容易收获成就感、喜悦感,自信心就会逐步的树立起来,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

3.适当地降低预期

从一个相对容易的角度开始着手工作,把“我就是做不好”变成“我可以做点什么”,逐步树立信心,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现象。